咖啡生豆分級的目的除了讓農民的努力有所目標,也能讓買家心中有個底,但咖啡說到底是一種農作物,不管如何分級,都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證其風味,但是看到等級比較高的咖啡豆,心中多少會有些踏實感,今天這文章幫大家整理了全世界咖啡產區的分級制度,讓你一次搞懂。
當我們到咖啡店點杯手沖選購咖啡豆時,除了產區和處理法,其中還會夾雜著幾個英文縮寫,像是AA、G1、SHG等等,它可能代表著,豆相、瑕疵豆比、海拔高度等,各個咖啡生產國針對咖啡生豆的特徵來分級。
全世界並沒有統一通用的分級制度
咖啡生豆分級的方式有很多種,都是由各個生產國的需求而決定的,特別注意有些生產國家會使用相同的分級名稱,但定義卻不太一樣,所以一般來說也不會跨國直接比較,接下來就一起來認識常見的生產國的分級制度。
咖啡豆分級得先認識豆型的篩選規格
一般常見並且大部分產區都有採用的分級方式,就是以顆粒大小作為準則,而「目」通常是以孔洞大小不同的金屬篩網,去進行篩選的單位名稱,基本單位是1/64英吋,用來篩選咖啡豆的網子介於8–20目,也就是8/64–20/64英吋(約等於3–8公厘),數字越小,孔就越大。通常不會低於14目,各個咖啡生產國對於不同的目數大小也都有各自的分級名稱。
常見南美洲國家的咖啡豆分級制度
除了巴西和哥倫比亞之外的生產國,中南美洲國家大多還是以海拔高度與硬度來做分級。
巴西的咖啡豆分級制度
在分級制度上較為複雜,不得不特別說明,由於產地產量過大,容易讓豆子品質不一致,因此除了一般的瑕疵率外,還需要納入杯測的方式來確認整體性。不過,這裡的杯測是以風味口感做較粗略的分級,與精品咖啡評分的方式並不同。
瑕疵度分級 : 共7個等級,Type 2為最高等級
總共分為:Type 2、Type 2/3、Type 3、Type 3/4、Type 4、Type 4/5、Type 8
口感分級 : 共7個等級,Strictly Soft(SS)為最高等級,口感極度順口;Rio Zona為最低等級,擁有極度強烈的濃碘味
總共分為:Strictly Soft、Soft、Softish、Hard、Hardish、Rio / Rioy、Rio Zona
杯測分級 : 共6個等級,Fine Cup為最高等級、Good Cup為優等,市場上常見的兩個等級
總共分為:Fine Cup (FC)、Fine、Good Cup (GC)、Fair Cup、Poor Cup (PC)、Bad Cup (BC)
哥倫比亞的分級制度
- Supremo : 顆粒大小17目。
- Excelso : 14–16.5目,專門為商業咖啡所設計的混合豆。
- Extra : 14-16目,這是商人用來與Supremo兩者混合而成Excelso的商業豆。
常見中美洲國家的咖啡豆分級制度
中南美洲國家較常根據咖啡豆種植的海拔高度來分級,咖啡樹種植於低溫高海拔生長速度較為緩慢,卻也因此能累積更多物質去影響到風味,同時硬度也會比較高。不過各個生產國的山高度都不相同,所以海拔高度基準在分級上也會有些差異。
哥斯大黎加的咖啡豆分級方式
- Strictly Hard Beans (S.H.B) : 特硬豆,海拔1200-1650公尺
- Good hard Beans (G.H.B) : 優質硬豆,海拔1000-1200公尺
- Hard bean (H.B) : 硬豆,海拔800-1200公尺
- Low Grown Atlantic (L.G.A) : 大西洋低海拔豆,海拔150-600公尺
瓜地馬拉的咖啡豆分級方式
- Strictly Hard Bean (S.H.B.) : 極硬豆,海拔1600-1700公尺
- Fancy Hard Bean : 優硬豆,海拔1500-1600公尺
- Hard Bean (H.B) : 硬豆,海拔1200-1400公尺
- Semi Hard Bean (S.H.) : 半硬豆,海拔1100-1200公尺
- Extra prime (E.P.) : 特優質水洗豆,海拔900-1100公尺
- Prime Washed : 優質水洗豆,海拔600-900公尺
- Extra Good Washed : 特良質水洗豆,海拔700-850公尺
- Good Washed : 良質水洗豆,海拔700公尺
宏都拉斯的咖啡豆分級方式
- Strictly High Grown (SHG) : 極高海拔,海拔1200公尺以上
- High Grown (HG) : 高海拔,海拔1000公尺以上
- Central Standard (CS) : 標準海拔,海拔600公尺以上
常見非洲國家的咖啡豆分級制度
非洲國家較沒有一致的分級方式,特別是衣索比亞因為有許多野生的咖啡原生種,豆子大小通常都不大,並不適合以豆相大小來做分級。而肯亞、坦尚尼亞和烏干達則相反,對於豆相大小相對注重,採用相同的分級方式。
衣索比亞的咖啡豆分級方式
以「每300公克的咖啡生豆,所能允許的瑕疵豆數量」為基準,瑕疵率由低到高,除了極少見的無瑕疵豆的Z等級,以及瑕疵數量太多不允許販售的UG等級,以下是較為常見的分級標示。
- Grade 1 (G1) : 瑕疵數< 3,為日曬、水洗最高級(近年日曬豆也因應市場精進)
- Grade 2 (G2) : 瑕疵數 4–12,產區水洗豆標準級
- Grade 3 (G3) : 瑕疵數 13–25,產區日曬豆最高級(往年日曬豆普遍從此分級開始)
- Grade 4 (G4) : 瑕疵數 26–45,日曬豆標準級
- Grade 5 (G5) : 瑕疵數 46–90,日曬豆出口基本級(較少出現的商業等級用豆)
不過早年衣索比亞引進水洗法,被視為當時較高級的處理法,品質較一致整齊,所以G1、G2都是水洗的等級,G3~G5才是日曬的標準,然而近年來有許多日曬豆優選等級也開始排進G1、G2的行列囉!
肯亞的咖啡豆分級方式
是不是常常在咖啡店聽到「來杯肯亞AA!」,除了AA再帶你從顆粒大小、形狀還有硬度,去區分成七個等級。
- E : 也有人稱作象豆(此非為品種),這指的是在生長過程發育異常,咖啡櫻桃內的兩個種子變異合體,因此變成超大的豆子,屬於自然發生的變異,所以數量相當稀少。
- AA : 篩網的孔洞大約是7.20公厘,介於17到18目之間,另外還有貿易商分級18到20目之間的AA+及AA++是AA等級內顆粒較大的豆子。
- AB : A的濾孔大小是6.80公厘,B的則是6.20公厘,這則是兩種大小的混合,通常也是一次的採收時,普遍有的等級。
- PB : 也有人稱作圓豆,咖啡櫻桃中成對的豆子只有一顆發育而成,因此形成球體狀,也是產量較少的等級。
- C : 顆粒大小介於4.8–5.6mm,較小顆粒的豆子。
- TT : 從AA、AB經過氣流時,分選機篩選出來較輕的豆子,質地較軟,硬度不合標準,通常是有缺損的豆子。
- T : 顆粒大小在12目以下(4.8mm),只剩下碎屑、瑕疵豆。
- MH/ML : 過熟掉在地上等品質非常不好的豆子。
通常TT、T、MH/ML這三個等級是有缺損或是破裂的瑕疵豆,所以不會在市面上流通販售。除此之外,肯亞出口前也會貿易商自己做分級,像是TOP、Plus、FAQ(平均等級**-Fair Average Quality),或是特選批次Specialty**等,雖然不是官方所制定,但也是個可以參考的分級標籤。
常見其他國家的咖啡豆分級制度
像是大洋洲的巴布亞紐幾內亞也是和肯亞採用類似分級方式,而亞洲的印尼雖然與衣索比亞相同採瑕疵比分級,但是相對寬鬆,特別再拿出來做對照!
印尼的咖啡豆分級方式
雖然也採用和衣索比亞相同分級名稱,但是篩選的標準上較為寬鬆,所以在相同等級下允許的瑕疵豆數量較多。
- Grade 1 (G1) : 總瑕疵< 11
- Grade 2 (G2) : 總瑕疵 12~25
- Grade 3 (G3) : 總瑕疵 26~44
- Grade 4a (G4a) : 總瑕疵 45~60
- Grade 4b (G4b) : 總瑕疵 61~80
- Grade 5 (G5) : 總瑕疵 81~150
- Grade 6 (G6) : 總瑕疵 151~225
不過,比較特別的是,印尼另外有挑選瑕疵豆的手選次數分級,分別為二次手選 Double-Picked (DP) 或三次手選 Triple-Picked (TP)。
常見的咖啡生豆通用標準
許多國家都有美國標準-US Preparation(USP)/ American Preparation(AP)、 歐洲標準-Euro Preparation(EP) 、 極品標準-Gourmet Preparation(GP)、或比較特殊的日本標準-Japanese Preparation(JP),是針對於生豆的瑕疵或豆目來進行具體要求而形成標準,一般來說EP、USP較為常見,並且EP標準高於USP標準。
最後林桑想說
分級只是參考,咖啡好喝更重要
特別要說分級制度,並不是影響風味最主要或是唯一的因素!主要提供的好處是協助烘豆師輔助判斷,一致的標準在烘焙時能夠更均勻受熱。所以下次在挑選咖啡豆時,除了有更多資訊可以做參考,但也別忘了保持開放的態度,才不會錯過意想不到的好風味!
延伸閱讀
最新!咖啡豆處理法全解析,今天就讓你搞懂精品咖啡處理法是什麼
[咖啡豆推薦]精品咖啡種類這麼多,怎麼選才不踩雷
商用咖啡豆、營業用咖啡豆,5個重點教你開店怎麼選豆子?
一次了解18種咖啡飲品種類,起源、做法與比例[圖文詳解]
完美濾掛咖啡全攻略,從選豆到沖煮一次學會